您当前位置: 教学改革与管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发布时间:2016-06-07 11:12 浏览次数:385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 13pt
  • 14pt
  • 15pt
  • 16pt
  • 17pt
  • 18pt
  • 19pt
  • 20pt
  • 21pt
  • 22pt
  • 23pt
  • 24pt
  • 25pt
字体颜色

默认

  • 默认
背景颜色

默认

  • 默认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的主体思路
由于每一种模式都只强调行过程。 因而,产品设计造型应构建以办学主体多元化、质量品牌化,工学结合式等有利于学生现实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所以,没有哪一种模式单独能够使人完全理解任何一所大学的实际运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新模式。这种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人能够为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为目标,借助于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活动,进行社会的、专业的、方法的全面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主体多元化
《高等教育辞典》把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界定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不同阶层人士入学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内容等由单一标准和多种形式转化的现象。”[5]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走多样化的道路,可以更好的回应社会的各种期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可以满足社会期望的显示度。其中一个显示标志,就是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它体现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满意程度[6]这种模式实质上是政府放权,学校自主权增大,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因此,原来单一的由地方政府有限投资、学校单一资金投入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要进行改革,主要是地方政府增加拨款、中央政府项目资助、学校融汇各种社会资源,加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投资力度,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的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高职院校的主体功能体现在增强多渠道筹措经费、财务预、决算的能力上,且要保证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使人才培养质量条件建设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通过人才和产品将联合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满足,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又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增添了学校新的办学活力。
(二)品牌质量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着力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打造一批精品品牌。所谓特色,即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品牌质量保障模式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立品牌院校。政府应从长远着手,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其质量保障模式和评价标准应有别于一般专业和院校,以利于与高质量的高职教育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打造一批精品专业项目。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凸显自我的特色专业,结合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和人才市场的主要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项目,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形成品牌效应,并且,对于这些项目,要有单独的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模式,以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质量品牌。
(三)产教结合式
为了保障产教结合培养人才质量,高职院校应建立质量监控的节点,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关键指标、对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要素分析,并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质量标准,联合设计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修定课程标准、参与质量考核评价,共同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活动。一方面政府与社会各界要为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也要采取恰当的运作策略。[8]为此,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导,提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和资金;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签订高职学生职业岗位合同,根据企业对人才数量、规格、质量、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联合培养、培训,按规定的时间派学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企业对学生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结合企业的工作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形成保障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质量保障模式。政、校、企共建基地合作保障质量模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成长,一切学识,一切发展都来自内部,教育的作用在于对这种发展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其有所成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以人为本,秉承产学结合、素质本位的办学理念,积极与政府共建培训基地、与境外企业集团合作在当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以及人才培训质量保障模式,着重培养和评价学生的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充分利用企业集团资源,监控实践教学效能,促进生产实习基地建立,评价学生职业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集团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存在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为了更有力的保障学生的技术能力成长,高职院校应与集团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成立质量监控与评价小组,对专业建设,集团公司、学校的权、责、利进行监督评价,以保证高职院校与职教集团公司协议的有效性,促进校企双方合作互惠互利的长远发展。

上一篇: 产学研结合 下一篇: 教学管理
操作成功!此窗口3秒钟后自动关闭!
立即关闭